配资查询网 12部门联合发文,解决长江流域环资案件办理中的协作问题
8月14日,全国生态日前一天,12家中央和国家机关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执法司法工作协同服务保障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旨在进一步细化长江流域各法院之间、执法司法机关之间的协作衔接。
这12个部门分别是: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安部、司法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水利部、农业农村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林草局、国家文物局。
强化调查取证的协助配合
根据《意见》,各部门的协作主要聚焦污染防治攻坚、长江十年禁渔、河道采砂管理、尾矿库治理、重要江河湖库治理保护、珍贵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长江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重点领域。
《意见》提出,统一执法司法标准尺度,推动实现类案同判。在证据调取使用方面,办理环境资源案件需要向相关执法司法机关调查取证、调阅案卷的,有关机关应依法予以协助配合。执法司法机关收集、调取的证据材料,其他相关机关经查证属实的,可以依法作为证据使用。
今后,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将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环境公益诉讼、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的衔接配合。《意见》明确在执法办案中,发现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给予行政处罚或者追究生态环境损害民事责任等情形的,依法将有关案件移送具有相应职权的机关。
强调生态修复的重要性
生态环境违法犯罪不能一罚了之、一判了之,最终目的是修复生态环境。预防性、恢复性执法司法是近年来行政执法机关、司法机关在探索的路径。
《意见》提出,坚持预防性、恢复性执法司法,依法统筹适用刑事、民事、行政法律规范,准确适用生态环境侵权责任制度和禁止令、非诉执行等司法措施。
最高法环境资源审判庭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人民法院已将司法保护从审判阶段延伸至判后的修复阶段,推动受损生态环境功能及时有效恢复。“一方面丰富预防性司法保护措施,发挥预防性环境公益诉讼、禁止令、先予执行等制度功能,避免生态损害的发生或扩大。另一方面把恢复性司法落到实处,用好补植复绿、增殖放流、劳务代偿等特色举措,探索适用技改抵扣、碳汇认购等司法举措,为长江生态环境资源保护提供更多修复选项。”
《意见》明确,生态环境违法行为构成犯罪,行政执法机关已经给予行为人行政拘留、罚款的,依法折抵相应刑期和罚金。对于刑事判决未涵盖的行政处罚事项,行政执法机关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人民法院依法予以支持。
此外,违法行为人以补植复绿、碳汇认购等方式积极履行生态环境修复、赔偿责任的,依法作为行政处罚、刑事处罚从宽处理的情节。
在当天发布的“陈某森盗伐林木案”典型案例中,陈某森自愿通过补种复绿的方式承担生态修复责任,并赔偿了森林生态环境受到损害至修复完成期间服务功能丧失导致的损失。法院据此从轻处罚,判处其有期徒刑一年六个月。
明确生态修复协作
生态环境修复涉及司法、行政多个部门。对此,《意见》明确提出“生态修复协作”,要求各部门共同维护修复效果,强化异地修复合作。
最高法环境资源审判庭相关负责人表示,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修复是一项复杂的综合性系统工程,既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又涉及多个部门。通过跨部门协作,科学确定、合理实施修复方案,依法开展修复工作的监督落实、效果评估,促使受损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修复。
“生态环境跨域修复的一个重要问题是生态环境损害修复资金的跨域使用问题。”该负责人介绍,《意见》明确对于在受损地组织实施生态环境修复更为适宜的跨行政区划案件,依照相关规定将执行到位的修复费用跨行政区划移交受损地用于生态环境修复。另外,对于涉渔业等无法修复或者无法完全修复的,可以由受损地相关部门、机构组织开展替代修复。
在当天发布的“丁某平等危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中,丁某平等三人捕获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长江鲟1尾、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岩原鲤2尾,在追究三人刑事责任的同时,法院责令他们在当地长江干流保护区内搭建人工鱼巢。判决生效后,审理法院在重庆市渔保处等行政机关协助下出台了《长江流域建设人工鱼巢执行实施指引(试行)》。
最高法表示,这是人民法院与行政机关加强生态修复协作的典型案例,深化了生态环境司法与行政执法的协同性和整体性,推动形成“法院执行、行政配合、第三方实施、专家评审验收、执行回访”的体系化执行措施。
解决事实查明、评估鉴定难题
环境资源审判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最高法环境资源审判庭相关负责人介绍,专门性事实查明一直是环境资源案件审理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作为环境资源审判的重要技术保障,环境损害评估鉴定目前尚存在周期长、费用高、标准不统一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案件审理。
对此,人民法院探索引入生态环境技术调查专家。2023年7月,最高法出台规定,推动专家以担任人民陪审员的方式参加审判组织,直接参与专门事实审理认定。《意见》提出,加强生态环境评估鉴定机构和专家队伍建设,完善评估鉴定标准规范。
上述负责人表示,最高法将积极配合司法部、生态环境部等部门落实《意见》要求,加强对生态环境损害评估鉴定的支持,切实解决环境资源案件“鉴定难”“鉴定贵”“标准不统一”等问题。此外,共享专家库等环境资源专业技术人才配资查询网,就调查取证、因果关系、损害评估、修复措施及方案等专门性事实问题,加大专业咨询和技术支持力度。
联华证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
- 上一篇:手机配资软件 热搜!王一博起诉莆田鞋
- 下一篇:没有了